国土名片】廖圣清:立足边疆-面向两亚 推进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

2023-08-06 12:14 云大新闻网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教育在线 >

打印 放大 缩小

形象点睛:笃学坐标
荐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张杨、李浩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廬 


廖圣清:立足边疆 面向两亚 推进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

 廖圣清 新闻记者 2023-03-23 16:50 发表于上海

二十大精神学习笔谈

 

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学术体系长期扎根于发展传播学,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强调运用传播技术和手段,以西方现代化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下一个百年征程中的核心定位。如何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情境、新实践、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的学术立场、学术旨趣和学术知识构建,对于将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经验融入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为新闻传播学科输入“立足边疆、面向两亚”的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特色话语和学术动力,书写两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极具重要意义。

 

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坚定人民性、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谋求世界和平、追求共同富裕、物质精神双丰收(洪晓楠,2022)。它既服务于中国道路,又关照世界各国、各民族,其理念要义和实践指向始终探寻全人类发展、全球进步与生态存续之间的平衡,其底色和特征富有人民性、中国性与世界性。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指示精神,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立足边疆、面向两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传播与国家发展为总体框架,设置了民族传播、环境传播和健康传播、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三个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积极构建具有民族性、中国性、国际性的学术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指导下的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应坚定人民性、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学术立场。人民性的学术立场要求,将中国人民、两亚人民,乃至全人类作为传播主体,探究以人的思维、行为和利益取向为节点编织的传播网络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中国性的学术立场要求研究始终紧扣边疆与两亚的传播情境,通过中国特色、中国发展、中国道路而展开,以传播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为己任。世界性的学术立场要求,首先,与人民性和中国性的学术立场互为表里,摒弃“西方主义”重视少数人利益、“东方例外”的立场,秉持均衡、普适的传播观念,与两亚国家沟通交流,携手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共同描绘人类发展的新未来;其次,具有世界性视野,把握云南毗邻南亚东南亚,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挖掘民族历史、民族媒介和民族语言等传播资源优势,抓住“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生态优势,将文化、经济、生态有机融入传播与国家发展研究。

 

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旨趣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诞生于党的十八大,围绕谋求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成长为政治、经济、文明、生态四位一体的共同体体系(周子伦,刘樊德,2022)。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安维复,2022)。二者同根同系,均发端、演变、成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且相辅相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具有历史存在论性质的自觉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性(熊小果,2022)。

 

中国式现代化指导下的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应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学术旨趣。首先,需要立足云南各族人民、两亚人民的传播认知、话语和实践,将区域发展的多样性融入国家、世界发展中,以国家、世界发展的整体性包容区域发展的多样性,以携手两亚人民、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跨民族、跨文化、跨区域地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以新闻传播推动两亚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助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源泉。

 

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探索普遍与特殊、批判与超越相统一的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知识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遵循普遍与特殊、批判与超越相统一的逻辑。在理论基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融汇中西方思想资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理论为主导,以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哲学中蕴含的相关理论为辅助(王海锋,2022)。在理论演变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和阐释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意义的前提下,批判性地将“马克思新世界观”、“现代性”、“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等相结合(任平,2023),超越性地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求索。在理论实践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破解了西方现代化中发展与秩序的二元悖论,就世界现代性问题做出了“中国式解答”(唐爱军,2022)。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逻辑,归根结底是中国个性与世界共性的辩证统一。

 

学术立场和学术旨趣明晰了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取向,搭建了基本学术框架,学术知识则是填充、丰富这一学术体系框架的内生性动力,缺失独立学术知识的学术体系将如无源之水。中国式现代化指导下的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应积极追寻普遍与特殊、批判与超越相统一的知识构建。学术知识作为学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主要涵盖学术概念和理论。就概念的提出而言,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参考现有的学术经验、学术概念、学术历史,秉持多学科视角,结合中国经验与案例,在抽象和具象的逻辑交织中提炼中国式传播与国家发展概念。就理论的创立而言,“理论,是一种帮助人们理解现象的抽象的概念系统”(West & Turner,2010:46),概念与概念的相互关联能够编制具体的理论和理论脉络,一方面,应保持与世界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研究的对话与融通;另一方面,在确立中国概念的基础上,应结合两亚、中国国家发展的传播实践,探寻概念之间的逻辑,创造性地勾绘中国式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

 

( 廖圣清:《立足边疆 面向两亚 推进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2023年第1期,微信发布系节选,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原文)

 

本刊唯一投稿信箱:xwjz@sumg.com.cn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